.

.

武汉停车场充电桩加氢站建设驶入快车道


武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汽车之都。根据武汉市公安交管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12.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4.86万辆。但随之而来的停车难、充电难问题,也日益突出。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为解决武汉市停车难、充电、加氢难问题,市委市政府提出,2019年底以前新增30万个停车位、累计建成20万个充电桩(含完全具备安装条件),7座加氢站。为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2018年8月,武汉市成立了市停车场及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指挥部专班,统筹协调推进武汉市停车场及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市停车场及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工作指挥部成立后,始终坚持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在公共停车泊位、集中式充电站、加氢站等民生项目上下真功,成效卓著。

 

据统计,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市指挥部成立一年来,全市建成停车点位535个、停车泊位约28万个,累计建成充电站528座、充电桩5.7万个、完全具备安装条件的充电桩10.3万个,建成加氢站2座。今年年底前,还将建成约8万个停车泊位,4万个充电桩(含完全具备安装条件),5座加氢站。

机械改造+智慧管理探索全新方式 破解停车难

停车可刷脸,入库不倒车,支持无杆支付,平均取车时间只需几十秒,未来还可实现预约取车,这些仿佛电影中的场景,每天都在今年初投入使用的武昌政务中心智能立体停车库里上演着,方便市民办事停车。

如果说武昌政务中心智能立体停车库是向上要空间,那么距之不远的健康路地下停车场,则是一个完美利用地下空间解决综合问题的典范。该停车场设置为地下二层公共停车场,同时与菜场、公园等民生服务相结合。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土地供应紧张,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如何破解中心城区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是摆在市指挥部面前的一道难题。“要在公共资源使用上做足加法,在民生服务上做好乘法,通过机械化、智能化车库建设,建设样板工程、精品工程,打造全国停车示范城市。”市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2018年8月以来,市指挥部积极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及8条市直战线,通过严格落实规划配建泊位,复合利用闲散空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平改立”,老旧小区停车泊位规整等措施,加大机械车库建设,优化停车秩序,缓解辖区停车难题。

这只是武汉市破解停车难的一个缩影。市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民反映强烈的学校、公园、景区、商圈停车难问题,也正在得到缓解。目前,国博一小、红领巾小学、石牌岭中学等一批中小学,复合利用学校操场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中山公园、解放公园、汉阳动物园等停车场配套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武汉市新建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利用的技术规定》也即将出台,今后达到一定面积的新建公园将按一定比例配套建设公共停车场,方便市民开车游玩。

武汉市曾规划有一批停车场建设用地,受困于资金和土地、拆迁等问题,停车场控制用地移交工作举步维艰,至今仍停留在“拟建”状态。为让规划的停车楼尽快落地,市指挥部首次将“独立公共停车楼”纳入2019年度全市各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绩效目标考核任务中,每季度协调督促推进,引导各区在规划的停车场用地上建设独立公共停车楼。截至目前,全市27个独立停车楼项目,6座停车楼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其余都处于建设阶段。

9月12日,规划中的武昌区梅隐寺公共停车楼正式开工,该项目距离武昌火车站1.5公里,将建设200多个停车位,建成后可一定程度缓解火车站及周边居民停车难。

充电半径缩至1公里 车桩比接近1:1武汉市车桩比全国名列前茅

位于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旁的金沙路充电站,车主王先生把他的纯电动轿车开来充电。王先生说,自己买纯电动轿车时间较早,以前充电设施比较欠缺,每次充电都是到处“打游击”,“现在好了,充电站越来越多,家门口也建了一个,我每天晚上到沙湖公园散步的同时就能充电,方便多了”。在沙湖公园周边半径1公里范围内,有特来电、星星充电、武昌环建等单位建设的充电站不下十座。中心城区私家车充电便利,新城区物流车充电也一样方便。在新洲区京东华中(武汉)电商产业园内,今年5月,由特来电投资建设的湖北最大的新能源物流充电站——京东物流武汉亚洲一号充电站正式投入运营。该充电站建有100个直流充电桩,每天可供500辆电动物流车充电使用,并配有快速充电设备,2小时可充满,保障车辆周转效率。“每辆纯电动物流车较同载重的普通燃油车辆,每天可节省燃油费120元,一年可节约43000多元运营成本。”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该充电站投运后,京东物流将加速物流车的新能源化,预计年内在武汉市投入使用近200辆新能源车。

新能源汽车环保优势明显。国家环保部颁布的《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中,以公交车为例,按年均行驶里程6000公里计算,如果将燃油车改为电动车,每辆车每年氮氧化物可减排34.92公斤,PM2.5减排2.64公斤,PM10减排2.94公斤。如果数量更多的小汽车都换成新能源车,节能减排效果大为可观。

“加大武汉市充电桩建设这一民生工程工作力度,是推广新能源汽车运用,促进我市汽车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重要保障,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一环。”徐涛说。为发挥充电桩最大使用效率,把充电桩建在市民真正需要的地方,市指挥部指挥长深入调研,针对我市新能源汽车以营运车辆为主的实际情况,从供给侧发力,根据市民出行规律,明确了“抓两头建一地” 布局思路,在市民出行的起终点和出行目的地布局充电桩,并大力推行示范性充电站建设。通过对老旧小区、商场游园、党政机关及既有停车场加建充电桩,以及在符合条件的路段和商圈附近布局路边应急充电设施和商圈集中式充电站满足新能源汽车车主出行充电需求。

截至2019年8月,武汉已建成充电站528座,建成充电桩近6万个,首批4000多个路内临时充电专用泊位已施划完毕,在江岸区试点路边充电桩建设,商圈附近集中式充电站也在青山区、汉阳区试点建设。与此同时,根据市公安交管局数据统计,我市新能源汽车近7万辆,仅今年1-8月,我市新能源汽车新增16870辆,接近《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年)》原计划4年的推广总量,车桩比已接近1:1。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今年6月数据分析显示,武汉市车桩比、充电桩总数在全国已名列前茅,中心城区充电站平均服务半径已缩小到1公里内。

武汉用短短1年时间,实现全市充电桩星罗棋布,基本解决市民充电难问题。下一步,市指挥部将积极推动全市充电服务App平台建设,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将全市公共充电桩(站)相关信息接入第三方监测与管理平台,通过绘制武汉“充电一张网”,为政府提供充电服务监管,为运营商提供智能在线运营,为市民出行提供就近充电服务。

氢能汽车产业未来可期武汉加氢站建设提前开跑

位于武汉开发区的雄众加氢站是湖北省首座固定式加氢站,2018年11月建成投入试运营,日供氢能力为1000公斤,可供200-300辆氢能大巴,或者700-800辆小汽车使用。一辆公交车只需3分钟左右就可加满氢气。

今后像这样,汽车不加汽油,而是加氢的场景在武汉会越来越多。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氢能与燃料电池将作为新兴产业,是未来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018年,武汉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建议方案,以打造“氢能汽车之都”为目标,对未来氢能产业发展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

“加氢站建设作为上游制氢运氢和下游燃料电池汽车用氢之间的重要枢纽和必要配套设施,是实现武汉市氢能产业布局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市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徐涛表示。鉴于目前加氢站在国内尚属新生事物,既无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又无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加氢站建设推进困难。针对这一情况,市指挥部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内部统筹协调,边推进建设,边总结经验,先行推动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夏区出台了区级加氢站建设管理办法,同时积极推动市政府尽快明确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出台武汉市加氢站管理办法。

目前,武汉市已建成2座加氢站,在建5座,到2020年底,全市将建成加氢站11座,成为全国除北京、上海、广东之外的第四大加氢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