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破局“停车难”,增量建设很重要,智慧停车盘活存量更重要


日前,人民日报发表深度观察长篇报道《停车场建设需要再发力(深度观察)》,指出现下全国的车位缺口已达约8000万个。
 

为了深入研究这个城市发展的重大顽疾,报道分析了目前“停车难、停车乱”频频出现的原因,并调查采访了北京、江苏、广东、重庆等地在停车场建设与治理的状况,并将部分发展良好的停车场建设案例的经验总结出来。

 
天天说“停车难”,到底有多难?
 

“开车五分钟,停车半小时。”这句话在大城市的车主群体中经常听到,区别往往只是停车耗时的“长”与“更长”。一二线城市的车主们,有相当一部分“身经百战”——这个“战”是指“车位大战”,甚至有部分车主有车不开宁可地铁出行,美曰“绿色出行”,实则是怕车开出去,车位就没了。

 

但这些都是一些车主日常的个人感知描述,如果从宏观数据看,停车难作为民生问题,汽车保有量和车位规模的矛盾更为突出,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非常严峻。

 
据公安部1月7日发布的统计结果,2019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214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达3.48亿辆,其中新注册登记汽车2578万辆,汽车保有量达2.6亿辆,私家车保有量首次突破两亿,达到2.07亿辆。
 

我们还缺多少车位?按国际经验,车位规模与小汽车拥有量的理想比例在1.1~1.3之间,据国家发改委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所作出判断:当前车位总缺口已升至8000万个左右,占理想比例的35%

 

 

 

停车位严重不足的巨大压力下,还有其他雪上加霜的问题,比如因为车主和车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UCLA城市规划院教授 Don Shoup 曾就此问题提出过城市拥堵理论,他认为开在城市路上的30%的车都在找停车位。“如果他们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位置,便能缓解1/3的交通拥堵。”

 

此外,由于停车位不足导致私家车乱停放的现象也很常见,比如停在人行道、篮球场、绿化草坪等,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社会活动,还可能会因为交通堵塞、缺乏监管而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也不利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工作。

 

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180多辆,与发达国家500~800辆的水平相比仍有2/3差距,增长空间可观。而现实状况是,汽车消费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长年保持在1/10左右。但城市停车难题已让一些地方政府在开放政策、促进消费上畏手畏脚,城市居民也降低了购车意愿,放缓甚至是抑制了汽车消费、内需释放,让城市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停车难”已成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之掣肘。

 
目前影响停车场快速建设的三大阻力因素
 

在国家政策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智慧停车行业在2015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近年来更是有极大市场环境需求,以及不断加大力度的上层政策扶持,比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城市停车场建设,以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汽车消费,大力解决停车难问题”。

 

然而,历史欠账多,汽车保有量增长越来越快,城市停车场的建设一直在加油呐喊,却一直没办法提速至可以拉近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拖泥带水的人肯定跑不快,要跑起来,还得清掉“泥”和“水”。

 
1. 成本高、利润低、盈利周期长,企业不敢试水
 

就人民日报报道的案例,位于重庆市三峡广场商圈的某自建停车场,一个车位日均创利40元,如果车位空置率低于30%,那96个车位一年下来可以收入百万元,看起来似乎利润可观。但实际上,这座两层的停车场斥资1000多万才建造出来的,哪怕忽略运维和人力成本,也需要至少10年才能回本。

 

 
 
另一个案例,徐州彭园景区一处公共停车场负责人陈晓锋表示:“不算利息,静态收回建设成本需30多年,许多中小企业恐怕‘受不了’。”
 

成本高、利润低、盈利周期长,是社会资本仅观望而暂不涉足停车场建设的最大原因。

 
 
2. 车场运营、市政执法都依赖人,管理难度大
 

在物业管理行业,停车场停车收费占经营收入比重高、漏洞大,管理起来“顽疾”一向多而杂;另一方面,哪怕新建楼盘已经按配建标准为按住户数量配备1~1.5个停车位,业主却不一定买账,他们觉得路边停车不花钱还方便,冒着领罚单的风险也没进场,这就形成了“违规占道停车——需求不振——收益低、建设慢——缺口扩大”的怪圈。

 

 

 

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重视停车问题,相关部门又分别从规划、建设、用地、收费、设备、执法等角度出台政策。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停成本、收紧路内停车规模……如今多措并举,引导居民合理停放车辆,以缓解交通拥堵,降低风险。但要执行到位,将要有庞大的人力成本,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结合也会带来庞大的数据量,管理难度非常大。

 
3. 车场与车主的信息隔阂亟待解决
 
数据显示,30%的拥堵问题由停车难造成,日常48%的车辆须在车场排队,其中医院排队尤为严重,全国城市超九成车位使用率小于50%;当车位使用率提升到80%的情况下,如上海、重庆两市,车位供给量将大于车位需求量。
 

 

 

为什么明明有车位,却依然那么难停车呢?原因在于车场和车主之间的实时信息传递不及时,存在信息隔阂。虽然有导航软件辅助,但当局部地区需求旺盛的时候,导航软件也会将车主带到“车位已满”的地方,无法解决车主需求,也造成交通拥堵;停车场也存在闲时时段,空置车位多的时候却无法有效吸引有需求的车主来停车,也无端浪费了车位资源。

 
破局之策:活用智慧停车解决方案
 
《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指明了建设重点:路外、居住区、基本车位——“适度满足基本车位、从紧控制出行车位”“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
 
人民日报的深度报道中也给出了很多有效举措:

①调高配建标准,确保“不欠新账”,同时瞄准老旧小区,逐步“还上旧账”,包括利用现有资源重整,开发新车位;放眼周边协调车位共享;建设立体车库等。

②应坚持市场运作,优化发展环境,发挥企业力量,创新投融资模式,科学合理引导需求,让投资“转得好”“回得快”。

③相关部门需从长远、大局出发,提高停车场建设重视程度,落实到具体执行上,比如提升审批效率、注重精细管理,优化监管服务,提升治理效能。

 
这些举措是确实有效的,也有现行案例可供参考。但如果速度要快,效果要明显,还需要利用智慧停车解决方案来作为破局之策
 
1. 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作用:打破车主和车场的信息隔阂。
 
车主的车位需求得不到满足,有些车场却因为引导不足、地理位置等各种原因没有足够的临停客源,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准确也造成了极差的体验
 
在不改变城市格局的前提下,若不能打破车主和车场之间的信息壁垒,城市停车难题只会越来越严峻。
 
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解决方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绘制“城市车位压力分时图”,划分闲忙时段和地点定位,从宏观角度观测车位需求旺盛的时间和位置,并针对具体的需求来推动错峰停车、车位共享等运营工作。
 

 这项服务叫“车位掌柜”,可提供“找车位”、“租车位”等服务,在今年3月疫后开始复工时,便由捷顺科技旗下的智慧停车一体化服务平台捷停车面向大众推出。复工后自驾车辆增多,车位需求更大,这项服务成为“及时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停车难题。

通过“找车位”搜索的结果可以看到,推荐的停车场距离目的地的距离、地址,剩余车位数和总车位数,甚至还有收费标准,方便车主进行选择决策,不用担心车到入口发现车位已满的尴尬,也不必停到路边被开罚单,更不会在路上艰难兜圈找场停车。

而“租车位”则适合有固定行动轨迹的上班族车主,他们可以通过“租车位”的功能,极速找到闲时车位资源充足的停车场,然后按月购买需求时段的闲置车位,以满足自己工作日上下班的停车需求,解决自驾通勤的停车难题。

在不打破城市现有格局的前提下,捷停车·车位掌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车位信息共享的壁垒,将车场和区域的车位进行智能管控,实现“人、车、场、位、桩”五位一体的智能化管理。

还有一例,便是全国首例医院停车预约+共享“e约停”预约停车措施,去年已“入驻”深圳三家试点医院。市民在线挂号,便可以预约车位,医院车位不够也不慌,周边的停车场也已拉通,提供优惠车位方便市民自驾就医。医院向来是城市停车难的民生问题的重灾区,这一举措不仅帮助市民便捷停车,还缓解了医院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惠民利民。

 

2. 云托管模式的减本提质增收:大幅降低成本,民营企业更愿意投资建设停车场

 前文提到,成本高、利润低、盈利周期长,是社会资本仅观望而暂不涉足停车场建设的最大原因。当前我国城市各类停车场库的经营主体大多数是企业,以至于政府投资建设的停车场所也采用各种方式的公建民营。

 创新投融资模式,科学合理引导需求,让投资“转得好”“回得快”,激发社会资本、企业积极开展城市停车场建设的热情;同时,优化停车场管理运营模式,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运营质量,通过多渠道增收,让已有停车场尽快扭亏为盈,新建停车场快速步入盈利期。

 云托管模式便是近年来进入智慧停车行业并得到有效验证的全新管理运营模式。捷停车·云托管为例,在减本方面,它实现了前端去岗亭、电脑云端化、发票电子化等,降低人力成本、设备投入及日常运营耗材成本等;其次是提质,构建多场景快速缴费通行能力,利用AI和24小时在线客服提升客户体验,进而提升运营质量;增收层面,助力停车场降低车位空置率并提高车位周转率,杜绝传统收费的漏洞,增加找车位、租车位、订车位等服务增加收入。

 

 要调动停车场的企业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便要求尊重市场逻辑,以商业化思维加速发展智慧停车。云托管服务不仅让车场运营方获得明显增长的营收,同时也升级了停车场的基础建设,提升了智慧化服务的级别,给车主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3. 让智慧停车“落地”:停车场景渗透到本地生活,开拓便捷生活的多元化场景

 发展智慧停车,除了软硬件设备升级,停车场优化改造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城市居民对智慧停车服务的接受度,否则“违规占道停车——需求不振——收益低、建设慢——缺口扩大”的怪圈会让这一民生矛盾扩大。

 
为此,在建设城市停车场过程中,要让智慧停车更“接地气”,让停车场景渗透到本地生活,开拓便捷生活的多元化场景。
 
其实停车行为几乎打通了城市中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出行、消费等关联的一切场景,并提供城市中人们行为轨迹的动态脉络。
 
通过智慧停车沉淀下来的庞大的静态交通数据资源,可以结合智慧停车移动应用、互联网通道流量、线下生活消费场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本地生活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是停车前、中、后场景的延伸,比如路况、导航、加油、洗车、车险、汽车美容等服务;也能链接商家机构服务,比如协同共享汽车服务,商家提供的停车优惠券等等;也可以辅助城市交通管理,比如年检提醒、违章在线处理、违法肇事车辆追踪等等。
 

凭借智慧停车,未来市政服务机构会获得一个动态更新的城市信息采集入口,利用这些信息单元,未来的城市将运行更加高效便捷、富有生命力。

 

 

惠民生、促消费、稳投资,都需加强停车场建设。然而,城市停车场要加油建,智慧停车方案也要跟得上才行。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无障碍通行、无人值守、无感支付等服务场景的大众接受度在快速提升,智慧停车无人值守的概念已在业内成为“香饽饽”。今年以来,国家鼓励加大“新基建”工作力度,《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促进汽车消费,大力解决停车难问题”,智慧停车行业有望乘势而起,“实干巧干、久久为功”,推动解决城市停车难题,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共筑未来城市美好生活。

 

来源:捷顺科技